时间:2023-04-12 15:22:00
新课程标准认定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由于受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以及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上呈现了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总会面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差异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面对学生差异开展教学活动的策略所进行的初步探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笔者经过不断尝试,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我认为以下两点对提高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1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往往含有较多的“概念”、“意义”、“因素”和“措施”等。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就无法激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火花。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低的状况。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因此,如何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让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显得由为重要。
采用任务分层,按层达标。所谓任务分层是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其既定的目标来确定对应的任务。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演示操作,达到“巩固基础,按部就班,模仿提高”的探究目的,重点可以放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指导上,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对于有一定基础但进行自主性探究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已经预先设定的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通过教师制定的递推式图表的引导来完成对该任务的探究。这类学生的任务可以侧重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对于有基础、有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只确定探究方向,并不锁定具体的任务,促使其知识横向加宽,纵向加深。如教学WORD图文混排这一节时,基本要求是在已有的文本中插入指定的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及位置,并能选择上下环绕、四周环绕方式。再继续提出一些需要自己去探索的任务,如图片的局部选取、水印效果、无环绕文字与图片的层次关系的调整,另外,还让水平较高的同学使用不同的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创作电子小报等),然后对软件的使用特点及优缺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文本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共性问题。
这种任务的分层,能够适合各层学生的需求,让各层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符合全体发展的教学原则。当然,对各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释疑以个别释疑和集体释疑相结合。
经过不断反思和探索,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为教学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使有效教学从情境设计开始。
例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主编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安全与道德》在这一课中,用欣赏故事—《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人教学。通过故事无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现在很多学生家里添置了电脑,“网购”逐渐走近他们的生活。这一则故事让他们意识到网络的不安全性,保护自己的电脑不被侵人,正是他们眼下非常迫切的需求。课堂上学生们的私语,让我挖掘到一些有效的课堂生成,并以此为契机,顺理成章地开展学习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教学活动。
2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巩固练习,提升教学的效益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理论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进行练习来巩固的。以往,教师一般是通过用幻灯片展示练习题目,然后让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效益有时是低效的。有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题目上,有的学生会想:“反正不叫我回答,就等别人的答案”。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也会让“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成为空谈。
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地提升练习的效益。我们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育龙教育信息网(www.am89.com),学生登录平台后,进入教师指定的模块进行练习。教师登录后,马上可以查看学生练习的结果和成绩,有利于教师对练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而且能促使每个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练习,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课堂练习和自我讨价。
在“课堂练习”这个模块中,练习题的答案可以直接在教材中找到。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促使学生去看书,自主地学习基础知识。学生完成练习,提交后,马上能看到自动判题的结果:哪些题对、错,得分多少。教师在此模块中预先设置,允许学生多次进入模块练习。这样设置的用意是,让学生修改错误的题目,直到全对为止,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以“教师”身份登录后,可以看到已提交作业的学生成绩。这时可以马上对这些学生进行评价,对得满分的学生进行表扬,好的内容可以展示,对未得满分的学生进行督促、指点和帮助。可以观察到,得到表扬的学生会显得很高兴,自豪感溢于言表。做得快的以及得到满分的学生所表现出的快乐情绪会影响他们身边的同学,带动他们一起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去。学生们的种种表现,充分说明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练习,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地、自主性地学习,它是提升理论课教学效益的理想平台。对学生采用差异评价,及时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包括课前、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结束时的评价。课前评价主要是根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准备情况、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问的差异所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节课结束后,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如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偶然的发现、一次主动的探索等,要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学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和做法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真正起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以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地、客观地、真实地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他们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在“自我评价”这个模块中,练习题的答案不能直接在教材上找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提交作业后,可以看到成绩,但不能修改错误的题目。这是因为教师设置了只能练习一次。这样设置的用意是,让学生进行一次在线测试。通过测试,可以检查学生经过上一环节的“课堂练习”对基础知识学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平台提供的统计分析模块,可以分析出每个学生和每道试题的测试情况,给教师提供不同角度的试卷分析报告。这样有利于教师迅速得到学情分析,据此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
对于学生差异性问题,我认为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消除这种现象。我们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从这些差异中找到教学平衡点,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价值,有所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探究。在于如何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能否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及时做出调整,根据实际情况,与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积极地探索和创新,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4区
Month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4区
Monthly
部级期刊
双周刊
统计源期刊
双月刊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3区
Monthly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3区
Monthly
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3区
Bimonthly
1区
12 issues/year